第330章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(1 / 2)

大魏暴君 老周不庄 3894 字 2023-05-23

曹芳与山涛的面对打断了节奏,吟诗作赋的主题不自觉地变成了议政。

一旁的郎官、近臣们心思不一,他们有的是寒门子弟出身,却也不乏世家子弟,得到了九品中正制好处的不在少数。天子如此对待山涛的观点,让他们很是忐忑。

曹芳感觉到了气氛的异样,索性问了一下。

你们对山涛的观点怎么看?

众人互相推让之际,钟会率先发言。

“臣以为山涛之言有道理。门户只是判断人才的一个方面,不宜过于看重。九品中正制当初也是这么设计的,只是后来太多的中正或是偷懒,或者攀附高门,才变成了唯门户论。如今积弊渐深,有碍公平,的确应该予以调整。”

荀勖随即表示赞同。“臣亦以为当唯才是举,不唯门户论高下。德不配位,不仅于国事无补,对家族也不利。”

曹芳费了好大力气,才忍住没笑出声来。

钟会、荀勖这甥舅两个真是不容易,既要为九品中正制开脱,又要表忠心,同时还要为自己谋求一点好处,面面俱到。

他们都出自高门,才华过人,却又不是高门中的嫡子、大宗,门户对他们有帮助,却又不大,身份其实很尴尬。

“你们说得都有道理,既然是为国抡才,自然要以才干为先。毕竟国家俸禄都是民脂民膏,不宜虚耗。再者,政务繁杂,案牍劳形,如果不能承受此苦,勉强为官,也是自寻烦恼,倒不如潜心学问,遨游太虚。”

曹芳说着,抬手一指不远处的嵇康。“我虽为天子,亦羡慕斯人。”

众人下意识地转头看去,只见嵇康裹着一条行军毯,靠坐在一块大石上,仰头看着星空,旁若无人。他仿佛与大山融为一体,如果不是曹芳特意指,几乎没有人能注意到他。

那份恬淡自然的气度让人俗气顿消,不禁心生向往。

此时此刻,他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,根本不知道自己成了天子羡慕的对象,众人关注的焦点。婷阅小说网

或许他知道,但他不在乎,甚至连转头看一眼的兴趣没有。

钟会心中掠过一丝妒意,眼珠一转,笑道:“陛下可不能羡慕他。”

曹芳收回目光,含笑打量着钟会。“为何?”

“自黄巾作乱以来,天下纷争七十年,多少人死于非命,焉知其中没有如斯人者?只是生于乱世,求生不易,焉能不问世事,潜心学问。从武皇帝到陛下,几代天子枕戈待旦,才有今日之大魏,斯人才可以不用担心生死,遨游太虚。若陛下解甲,奈天下何?”

众人反应过来,纷纷附和钟会。

他们不是不想和嵇康一样,但他们大部分没那资本。

一是没那天赋,仅凭学问才能立世。

二是没那家世,不做官也可以富贵无忧。

嵇康的父兄都是官员,嵇康的夫人还是宗室女,他就算不做官,也可以衣食无忧。

对这种人,他们只有羡慕的份。

曹芳哈哈一笑,算是认同了钟会的意见。

虽然他其实并不赞同,但这不是他想讨论的焦点,没必要太过纠结。

“刚才山涛提到游士,我倒是有一个疑问,想听听诸君的高见。”曹芳换了一个问题。“春秋战国时,游士多是因为乐崩礼坏,士者无以为家。前朝大兴儒学,太学之士至三万计,最后却导致了处士议政,党锢再起。我大魏承汉而兴,又该如何吸引汉朝的教训,使士成为国家之栋梁,而非乱政之游士?请诸君各抒已见。”

众人顿时来了兴趣,纷纷低声讨论起来。

先秦的游士如何,其实不重要。

三四百年前的事,对现在的借鉴作用有限。就算儒家好古,在这样的场合,也没几个人愿意真的用心讨论。

可是汉末的事离得不远,很多人都有所耳闻,平时也讨论得不少。如今天子有意垂询,他们当然要认真对待,争取应对得当,脱颖而出。

天子用人,不拘门户、家世,唯才是举。

私下讨论了一阵后,平阿乡侯、散骑侍郎蒋凯率先发言。

“汉朝崇儒,扩建太学,本是好意,只是操之过急,名大于实。太学虽有三万人,真正潜心学问的人却很少,大多耽于交游。平时高谈阔论,国家有难时,文不能治民,武不能勘乱。此等人未入仕时扰乱人心,入仕后也无益于治。陛下兴学,不可不察。”

蒋凯开了口,其他人立刻跟进。

曹魏禅代已经三十年,以汉民自居的人自然有,却已经不多。曹芳又好用年轻人,眼前这些人大多生在汉亡以后,就算是生在汉末,也没有在汉代为官的经历。他们对大魏的认可更为实际,对汉的认可更多是在文化上。

此时讨论起汉末的弊政,他们没什么心理负担,更敢直言。

其实早在建安年间,对汉末弊政的讨论就开始了。到如今四五十年,已经有一定公认的结论。

只不过那些结论大多还处于形而上的层次,偏道德评价,或者干脆就是虚无缥缈的天命论。

那些不是曹芳想要的。

曹芳听着他们的讨论,一直没有发表意见。

他要的是讨论这个氛围,而不是急于给出结论。

见曹芳一直没说话,钟会心里有些拿不准,难得的没有发表意见。

与曹芳相处了一年多,他清楚曹芳的优劣。或许在具体的事务上,曹芳的手段算不上出类拔萃。可是在这些原则性的大问题上,曹芳的观点往往超出其他人一个层次,有高屋建瓴之妙。

他不发表意见,很可能是还没听到真正有见识的观点。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