捎译文再悟道德经(2 / 2)

商海沉浮 水依生 5211 字 2019-12-13

杜慎言禁不住“啊”的一声,忽如醍醐灌顶,心中顿时一片清明,原来真正的大道理,是说不出来,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,更不会有一加一等于二,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式,一切的一切,都是有和无的变幻莫测,只是这“道”的奥妙和边际,究竟又是什么呢?

他迅速看到了下一章,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恶已;皆知善,斯不善矣。有无之相生也,难易之相成也,长短之相刑也,高下之相盈也,音声之相和也,先后之相随,恒也。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万物作而弗始也,为而弗志也,成功而弗居也。夫唯弗居,是以弗去。

解释为:天下人都知道美,那是因为有丑的存在,都知道善,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,所以有和无相互转化,难和易相互促成,长和短相互彰显,高和下相互充实,音和声相互调谐,先和后相互跟随,这是永恒的,是以圣贤之人,都持有无为的态度对待世事,不说不言施行教化,听任万物更迭兴衰,不加以自己的倾向,功成业就而不自居,正因为不居,所以才不会失去。

“正因为不居,所以才不会失去,正因为不居,所以才不会失去”杜慎言在心中默念这最后一句,心道,这不是废话吗,我本来就什么都没有,当然不会失去了,我就算想失去什么,也得先有了才行啊,不对,不对,不是这样的——他拍了拍脑袋——应该是我不想拥有,自然就不害怕失去,但是我为什么不想拥有?有了就一定失去吗?即便如此,有了以后再失去,也总比从来没有要好吧,不是有句话说吗,不在乎天长地久,只在乎曾经拥有,我的天呐,到底谁是对的,谁是错的?

杜慎言忽然焦躁起来,起身在床前快速折返的走着,到底是有好,还是没有好,想了老半天,还是想不出个所以然,干脆不再想了,直接跳到下一章,不上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不见可欲,使民不乱。是以圣人之治也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,恒使民无知、无欲也。使夫知不敢、弗为而已,则无不治矣。

解释为:不推崇有才德的人,才使百姓互不相争,不珍爱稀世之物,才使百姓不盗窃,不炫耀让人产生贪欲的宝贝,才使民心不被迷乱,所以圣贤之人治理国家,势必要掏空百姓的心机,填饱百姓的肚腹,削弱百姓的意志,强壮百姓的身体,长长久久的使得百姓没有志向,没有欲.望,就是那些有能力的人,也不敢轻举妄为,一切依照“无为”的原则实施,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。

这一段话是整本道德经,杜慎言能看懂一二为数不多的章节,初读之时,他甚为愤慨,觉得老子太寡薄无情了,竟把老百姓当作只知吃饭干活,毫无思想的行尸走肉,后来再细细回味,好像也不为全错,试想一个国家,一个团体甚至一个家庭,人人勾心斗角,人人精于算计,难道就一定是好事吗?如果这个社会上,所有人都单纯一点,简单一点,难道就一定是坏事吗?此时拿到注解,前后贯通起来,才发现自己全然理解偏了,甚至就连这段注解,他都认为很有问题。

人为什么会贪,就是欲.望太多,人为什么感到困惑,就是总有太多想得到,而得不到的东西,无论是难得之货,还是名利地位,都能使人趋之若鹜,竞相攀比,有权有势的,可以通过权势攫取利益,无权无势的,只能铤而走险,或者放弃尊严,沦为金钱的奴隶,岂不闻笑贫不笑娼,当整个社会都陷入这样一种疯狂的状态,一切为利所驱,怎么可能安定太平,归根结底,所有混乱的源头,就是人的“想法”太多。

杜慎言频频点头,他似乎理解了老子的意思,所谓虚其心、弱其志,使民无知、无欲,并非要使人们丧失意志,而在于如何引导,圣贤之人或者今天的国家机器,在解决老百姓基本温饱问题以后,千万不能营造一个,金钱至上、唯利是图的社会氛围,在老子看来,不正确的引导,让老百姓的思想充斥着名利,是极其危险的,人们为了获取目标利益,无视道德和规则,不择手段,坑蒙拐骗,无所不用其极。

当然,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,特别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,想要杜绝一切诱.惑,几乎是不可能的,而且一味蒙蔽人们的思想,在现代通讯信息条件下,不但行不通,恐怕还会引来更大级别的混乱,所以这就存在一个度的问题,亦更加彰显社会引导的重要性,使人向善向德,则全社会向善向德,使人向恶向利,则全社会向恶向利,少一分不足,多一分尤过,确是难上加难,难于上青天。

杜慎言站在窗前,看着诚爱路上车来车往,忽然想起耳熟能详的那句话——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,人性本就如此,奈何奈何,他陡然自嘲的笑了笑,心道,哎呀,我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,自己还一大堆麻烦没解决呢,倒先天下之忧而忧了,管他老子是什么意思呢,我就当故事看看,不过解闷而已,想着他吹了声口哨,转身又躺回到床上,捧着那叠译文稿纸,摒除杂念,心无旁骛,一字一句的细读下去。

。VIP。♂狂♂人♂小♂说♂网*♂www.du♂shu.k♂r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